100 多年前,汽車的出現(xiàn)催生了汽車保險行業(yè)。
時至今日,僅中國 2015 年全年車險保費收入就已突破 6000 億元,買車都得買保險已經成為共識。同時,由于保險行業(yè)的特殊性,入行門檻非常高,玩家就那么幾個。不過,隨著汽車科技的發(fā)展,已有的保險業(yè)的玩法或許已經不再適用于未來的車上。
首先,自動駕駛的出現(xiàn)會降低車禍率,進而給車險帶來變革。
谷歌的無人駕駛小車至今已經跑過了 300 萬公里,號稱要比人類司機更安全。特斯拉依靠全球車輛的眾包數(shù)據,Autopilot 系統(tǒng)已經累計跑過了 3.5 億公里。
Elon Musk 曾經說過,特斯拉第二代 Autopilot 系統(tǒng)可以幫助減少 90%的事故。當年的第一代 Autopilot 系統(tǒng),幫助減少 40%的事故。
下面這張圖,代表了每百萬英里事故的發(fā)生次數(shù),可以看出使用 Autosteer(自動轉向)功能前為 1.3 次,到了加強版 Autosteer 功能(即第二代 Autopilot 系統(tǒng))就變成了 0.1 次。
同樣,沃爾沃也在自動駕駛領域摸爬滾打多年,他們曾宣布,要在 2020 年的時候讓旗下汽車的事故死亡率降至 0,即「零死亡愿景」。
更重要的是,沃爾沃還會為自動駕駛引發(fā)的事故負責,許下同樣承諾的還有奔馳和谷歌。由此可見,車企對商用后的自動駕駛技術非常自信。
那么問題來了,當一輛車變得更安全,事故發(fā)生率大大降低時,是不是應該繳納更少的保費?
其次,軟件已經變成汽車配置的一部分, 特斯拉已經可以從「軟件」區(qū)分高低配了,并且可以通過 OTA 功能升級。 特斯拉的出現(xiàn),已經讓現(xiàn)在的車險有點「水土不服」了。很多特斯拉車主都遇到了保費過高,與本車配置不符的情況。
有位叫 Kman 的特斯拉車主曾在 Youtube 上發(fā)視頻抱怨,自己有一輛 Model S P90D,但保險公司卻根據車輛 VIN 碼將其判定帶 Ludicrous 模式的 P90D。這樣一來,Kman 的保費就高了很多,因為這兩款車型本身就有差價,進而會影響保費。當 Kman 聯(lián)系保險公司后,保險公司答應會在接下來半年中每個月返還他 200 美元的保費,同時調低下一保期的保費。
那么問題來了,假如 Kman 后來通過 OTA 功能開啟了 Ludicrous 功能,保費該不該變?
同樣影響保費的還有電池容量,現(xiàn)在新前臉的 Model S 60D 和 70D 車型都能通過 OTA 功能升級成 75kWh 車型。因為這兩款車本身就是 75kWh 電池組,但通過軟件限定了可用電量。那么用戶買的是 60kWh 的車型,保費是不是不應該按 75kWh 的算?如果用戶購車后解鎖 75kWh 電池組,保費要不要漲?
其實解決自動駕駛和 OTA 給保險行業(yè)帶來的問題,還得靠車企自己,因為只有車企手握所有駕駛數(shù)據,完全可以根據用戶實際配置和駕駛習慣來制定保費。在更遠的無人駕駛時代,車企一定會在保險行業(yè)扮演重要角色,甚至瓜分保險公司的蛋糕。
目前來看,車企已有進軍保險行業(yè)的先例,方式分為兩種,一種是聯(lián)合保險公司針對旗下車型推出定制保險,一種是由車企出資成立或入股保險公司。
先來說第一種,特斯拉是最典型的例子。
去年,特斯拉在香港和澳大利亞推出 InsureMyTesla保險服務,合作伙伴分別是 AXA 通用保險公司和 QBE 保險公司。不過目前來看,這種特斯拉定制保險算是個試水,還觸及不到自動駕駛。
InsureMyTesla?保險主要內容包括:
新車注冊時間在 36 個月內,如果發(fā)生車禍,車撞報廢,可更換相同型號、配置的車型;
如果因特斯拉家庭充電器引起損失,可賠;
發(fā)生車禍后,可提供代步車租金,賠償標準是 2500 美元/14 天;
鎖和鑰匙如果丟失、損毀,每保期最高賠償 2500 美元;
用戶可以選擇特斯拉認證的維修店進行維修,保單對任何司機都適用。
至于 InsureMyTesla 的價格,一些澳大利亞特斯拉車主反饋說特斯拉門店給出的價格約為 900 美元/年。不過,我們尚未得知 InsureMyTesla 何時大規(guī)模推廣。
關于汽車保險 ?,Elon Musk 在一周前的投資者會議上說,「如果我們發(fā)現(xiàn)保險提供商提供的保險比例與汽車的風險并不匹配,在必要情況下我們自己會負責。我認為,保險提供商最終會修正保險成本比例,使之與特斯拉汽車的風險相匹配。」
按照 Musk 的想法,未來用戶的購車費用就已經包含了保險,覆蓋整個生命周期。特斯拉會不斷降低保險成本,將其和電動車制造成本、Autopilot 系統(tǒng)掛鉤。
除了特斯拉之外,一些傳統(tǒng)車企也通過與保險公司合作的形式,推出「定制車險」。2013 年, 雪鐵龍和 Teletrac 公司合作,把車險含在車價中銷售,通過車載系統(tǒng)實時監(jiān)測車主駕駛習慣,超過 4 次警告提醒,免費車險將被取消。
至于車企直接出資成立或入股保險公司,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上汽集團。
2015 年 4 月,上汽集團攜手上海通用汽車及上海大眾汽車宣布,其共同投資的上海汽車集團保險銷售有限公司,注冊資本為 2 億元。其實早在 2012 年, 上汽集團的母公司上海汽車工業(yè)集團總公司,就以 20%的股份參股安邦保險。 除了上汽之外,一汽集團旗下的幾家公司曾在 2012 年共同出資成立了鑫安汽車保險,注冊資本 10 億元。
2016 年 4 月,愛和誼保險、豐田金融和豐田汽車三家公司在美國的子公司,成立合資車載信息保險服務公司(TIMS)。他們計劃推出一款新型保險,通過車輛上安裝的感應器采集車載信息數(shù)據,分析剎車和加速等駕駛員主觀因素引發(fā)的風險幾率,上調或下調下一年的保費。
不過以上提到的幾個案例,都是車企布局汽車產業(yè)上下游的行為,和前面提到的「自動駕駛」、「汽車開始電子化」沒太大關系。
可以預見的是,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及大規(guī)模商用,以及汽車變得高度電子化,每輛車都會變得更安全 。?畢馬威曾預測,到 2040 年美國汽車保險市場將會縮水 60%。
在這個過程中,車企開始讓車險這塊蛋糕開始產生裂縫。在終極的無人駕駛時代,掌握了數(shù)據的車企將會有更多的籌碼和保險公司談判,占據更多主動權。
原創(chuàng)聲明: 本文為 GeekCar 原創(chuàng)作品,歡迎轉載。轉載時請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「來源自 GeekCar」,并附上原文鏈接,不得修改原文內容,謝謝合作!
歡迎關注 GeekCar 微信公眾號:? GeekCar 極客汽車 ?(微信號:GeekCar)&極市 ?(微信號:geeket)。
開特斯拉長途旅行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?
90后援藏電力干部 跨越3600km只為北汽新能源EX3
段建軍:拆掉科技的高墻,戴姆勒的創(chuàng)新之道